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1:47 点击次数:148
前言:
自师承班开启,跟诊林老师的临床时光里,师生间的一问一答,早已是诊室里寻常却珍贵的风景。
老师问诊时的提点、辨证时的解惑,学生临证时的困惑、思辨后的追问。
都源于真实的诊疗场景—或许是对一方配伍的探究,或许是对某个脉象的辨析。
这一来一往的对话,藏着中医传承的温度,更凝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进阶密码。
愿这份问答能让同道深知,中医之路需多问、多思、多践,方能在传承中扎根,在临床中成长。
图片
寒凉误下伤真阳,四逆回阳救垂危 场景:诊室内气氛凝重。
一壮年男子由家属搀扶而入,面色苍白泛青,精神萎靡,裹厚衣仍寒战不已,诉腹痛、水泻清冷、四肢厥冷过肘膝。
家属代述:三日前高热、烦躁、口渴、微恶寒,自服大量清热解毒药及泻下药后,热骤退,旋即出现此危象。 学生问:老师,此患初起似有热象(高热、烦躁、口渴),然自服寒凉泻下药后,热虽退却陡生剧变:
身寒战栗、肢厥过膝、下利清谷、神萎面青。此等急转直下,是何缘由?
病机究竟何在? 师答:此乃寒凉误下,直折真阳,引邪入里,阳衰阴盛之重证!
首辨阴阳,此际阴寒极盛而阳气垂危,生死攸关!
其初起,虽有高热、烦躁、口渴,或属阳明经热初萌或太阳表寒郁而化热(需细辨其恶寒程度、汗出与否、脉象)。
然恣用大剂苦寒清泄(清热解毒药)与峻下攻伐(泻下药),犯“虚虚实实”之大戒!
苦寒直折阳气,峻下更伤中下焦元阳。
阳气者,人身之太阳也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
阳气暴伤,无力抗邪于表,反致表邪内陷;
更无力温煦脏腑、运化水谷,故见: 身寒战栗、厚衣不解(畏寒):卫阳大虚,失于温煦。
四肢厥冷过肘膝:真阳衰微,不能通达四末,阴阳气不相顺接。
厥逆过膝肘,提示阴寒极重。
下利清谷:脾肾阳衰,釜底无火,水谷不化,完谷而出。
《内经》言: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。”
此乃中焦升降失司,清阳不升反下陷之象。
神萎、面色苍白泛青:心阳不振,神明失养;气血凝滞不行。
脉象必沉微欲绝或沉迟无力:阳气衰微,鼓动无力。
此即少阴阳衰阴盛证,病位深陷少阴(心肾),病机核心为:
真阳衰微,阴寒内盛,升降逆乱(清阳下陷,浊阴上逆)。
此由阳证(热象)急转直下为阴证(寒厥),正是首辨阴阳盛衰存亡之紧要关头! 学生问:老师剖析,令学生惊心!
如此阳衰阴盛危候,当以何法急救?
仲景可有回阳救逆之方? 师答:救此垂危,唯赖回阳救逆一法!
《伤寒论》少阴篇明训:“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”
“吐利汗出,发热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”
此证正是四逆汤的急证、重证!方用: 生附子(炮,去皮脐,破八片):大辛大热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其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…”。
此取其峻补命门真火,驱逐在里之沉寒阴冷,通行十二经,力挽垂绝之元阳。
如一轮红日,破阴霾而布阳气。
干姜:辛热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其“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…”。
此取其温守中焦脾阳,助附子回阳之力,并能温化中焦寒湿,止泻。
附子如烈火,干姜如炽炭,相须为用,温煦之力倍增。
炙甘草:甘温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其“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…解毒”。
此取其甘缓补中,调和药性,制附子之烈毒,使回阳之力持久而缓和,防其燥烈伤阴(虽需回阳,亦当虑及一线残阴)。
此方药简力宏,直入少阴,破阴回阳,力挽狂澜。正是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之典范! 学生问:学生谨记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第一方!
然此患初起有高热、烦躁、口渴之“热象”,与此刻一派阴寒,判若云泥。
老师如何理解此剧变?方证转换之关键节点何在? 师答:问得深刻!此即“阳证转阴”之典型误治案例,关键在“过度寒凉攻下”这一转折点。
其初起之“热象”,需细辨真假与深浅: 1. 可能一(太阳寒郁化热):本为太阳伤寒(恶寒重,无汗),寒邪郁闭肌表,阳气抗争而发热、烦躁。
此时当辛温解表(麻黄汤类)。
误用寒凉,冰伏表邪,直伤阳气,引邪深入。
2. 可能二(阳明经热初起):或为阳明经热(大汗、大渴、脉洪大),然若兼微恶寒,则表邪未尽。
此时清下需有度,且需兼顾表邪。过用寒凉攻下,重伤脾胃阳气,邪陷三阴。
无论何种,过度寒凉攻伐,是摧毁正气(阳气)、导致病邪由三阳(表、热、实)直陷三阴(里、寒、虚)的罪魁祸首!
其高热烦躁之“热”,或是真寒假热(阴盛格阳)之初露端倪,或是实热未深而阳气本不壮实。
寒凉药一下,犹如雪上加霜,真阳立时溃败,阴寒之象毕露。
此即“阳证转阴”之危局,警示吾辈:
清热攻下,务必详审阴阳虚实,中病即止,切勿孟浪! 学生问:老师,四逆汤与大青龙汤皆可治“烦躁”。然此患初起若为“大青龙汤证”(外寒内热之烦躁),与此刻“四逆汤证”之烦躁,机理截然不同。
请老师详析二者方证鉴别之要点。 师答:方证鉴别,首重病机!
烦躁一症,阴阳迥异: 大青龙汤证之烦躁:
病机:太阳伤寒表实(寒邪郁闭极重) + 阳明里热初扰(郁热内扰心神)。
属表里俱实(寒实 + 郁热)。
症状特点:发热恶寒俱重(寒战无汗),身疼痛如杖(表闭),烦躁(郁热扰心),口渴喜冷饮(里热),脉浮紧或浮数有力。
其烦躁多剧烈、亢奋。
治法:发汗解表兼清里热(麻黄、桂枝发汗解表;石膏清透郁热;姜枣草和中)。
病位:主要在太阳、阳明(经)。
阴阳属性:阳证、实证。
四逆汤证之烦躁(或但欲寐):
病机:少阴阳气衰微,阴寒内盛。
或见阴盛格阳(虚阳外浮)之假热(面赤、烦躁、身反不恶寒)。
属里虚寒至极。
症状特点:但欲寐(精神萎靡)或烦躁(虚阳浮越扰神,多微弱、躁扰不安),四肢厥冷(过肘膝),下利清谷,畏寒蜷卧,脉微细欲绝或沉微。
其烦躁是阳气将脱、神不守舍之危兆!
治法:急温回阳救逆(附子、干姜回阳;甘草缓中)。
病位:深在少阴(心肾)。
阴阳属性:阴证、虚证(危证)。
鉴别核心:
一辨寒热真假(真寒假热?真热假寒?)
二察四肢冷暖(厥冷程度)
三观精神神态(亢奋 vs 萎靡)
四审二便(清冷下利 vs 便秘尿赤)
五察脉象(有力 vs 无根)。
大青龙烦躁伴表实热象,四逆汤烦躁伴里虚寒极之象,天壤之别!
首辨阴阳,此为正途。 学生问:老师,四逆汤中附子、干姜配伍精妙。
请从阴阳互根、圆运动角度,阐释二者协同回阳之理,并联系《本经》药性。 师答:附子、干姜,回阳救逆之“黄金搭档”,其理深合阴阳大道: 附子(生用):如前所述,大辛大热,峻补命门真火(肾阳)。
《本经》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,此“温中”非独温脾胃,乃温元阳之根。
在圆运动中,附子如水中之火(坎中之阳),能启动肾间动气,激发生命原动力,使阳气由下焦(水)蒸腾而上(火生土,土生金)。
干姜:辛热守中,《本经》“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”。
此“温中”特指温运中焦脾阳(土)。
在圆运动中,干姜如土中之火,能健运中宫,斡旋升降。
脾土得温,方能升清(上输心肺),降浊(下传肠腑),为阳气运行提供枢纽。
配伍之妙:
1. 阴阳互根,水火既济:附子(火)得干姜(土)之助,其热力得以固守于中下焦,不致浮越;
干姜(土)得附子(火)之助,温运之力更雄浑持久。
此乃“火生土,土伏火”,相辅相成,共壮少阴君火(心阳)与命门相火(肾阳)。
2. 圆运动协同:附子启动下焦肾阳(坎阳升),干姜温煦中焦脾土(枢轴转),共同推动阳气上升(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),使全身气机圆运动得以恢复。
3. 破阴回阳,力专效宏:
二者皆大辛大热,相须为用,破阴寒、回阳气之力倍增,直指“阴盛格阳,阳气衰微”之病机核心。 学生问:老师,四逆汤与大青龙汤皆可治“烦躁”。然此患初起若为“大青龙汤证”(外寒内热之烦躁),与此刻“四逆汤证”之烦躁,机理截然不同。
请老师详析二者方证鉴别之要点。 师答:铭记此训: 1. 首辨阴阳,洞察真伪:凡见高热烦躁,必细察其恶寒与否、口渴喜恶、二便情况、精神神态、四肢冷暖、脉象沉浮迟数有力无力,辨其属真热还是假热(阴盛格阳),属阳证还是阴证。
阳证易治,阴证难疗,阳衰阴盛,命在顷刻!
2. 慎用寒凉攻伐:清热、攻下之法,务必认证准确,中病即止。
尤其对素体阳虚、年老体弱、或疑似表证未解兼里热者,投用寒凉更须如履薄冰。
过用寒凉,是制造阴证、陷人于危的常见原因!
3. 抓阴证危象:四肢厥冷(过肘膝)、下利清谷(完全不化)、精神萎靡(但欲寐)或烦躁不安(虚阳浮越)、畏寒蜷卧、脉微细欲绝,此乃少阴阳衰阴盛之“五大危候”,见一即当警惕,见二、三者急当回阳!
4. 急救回阳,刻不容缓:
确诊为少阴阳衰阴盛证,四逆汤(或通脉四逆汤、白通汤等)是救命之方。
用药贵在及时、足量(附子需炮制得当,确保安全有效)。回阳救逆,分秒必争!
5. 圆运动复常为度:救治后,当以四肢转温、畏寒减轻、利止神清、脉象渐起(由微转沉,由沉转缓)为阳气来复、圆运动渐复之佳兆。
后续调理,重在温养脾肾,巩固阳气。 切记:阳气者,若天与日。
阳回则生,阳亡则死。
临证首务,在于护阳、辨阳、救阳!切不可被表象所惑,妄施攻伐。
当深研《伤寒论》少阴、厥阴诸篇,于阴阳转化、生死关头处多下苦功,方能在危急时刻力挽沉疴。
欢迎各位老师加林老师微信一起学习交流。
为防走失,关注以下公众号: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